一代电影大师贝托鲁奇离世,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末代皇帝》

开心妹 2018-12-03 21:31:49
  • 0
  • 7323
  • 0
  • 0
  • 0

2013年11月9日,贝托鲁尼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庆贺

Photo by Valerie Macon - © 2013 Getty Images



2018年11月26日,曾
凭《末代皇帝》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的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Bertolucci)因病去世,享年77岁。



贝托鲁奇和罗伯特·德尼罗在《1900》拍摄片场
Photo by PEA/Kobal/REX, via Shutterstock



怀揣电影梦想的文艺少年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1941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一个家境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诗人、影评人,受家庭影响,贝托鲁奇从小热爱文艺,7岁开始写诗,15岁开始写小说。他发表的首部文学作品就获得维雅雷吉欧文学奖,13岁时就立志以电影为业。他说:我很早就开始做电影了,所以我对摄影机、剧情、镜头有很强烈的感触,并能自如运用。

                             1988年《末代皇帝》揽获八项奥斯卡大奖

            Photo by K Ford

贝托鲁奇用一生去实现他的电影之梦,生前共执导20余部电影,揽获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大国际电影奖项10余座,被威尼斯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授予终身成就奖。


接触贝托鲁奇导演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电影始终和两个关键词脱不开关系,这就是“暴力”“人性”,这与他早年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很大关系,他也将这段经历成为“是自己创作生涯中的一个关键时刻”。正如他在1977年接受《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采访时所说的,他形容自己是“一个被压抑的人”,“只能在工作中表达我的能量、性欲和侵略性”


关于贝托鲁奇的电影,国内观众最熟悉不过的就是《末代皇帝》了。如果说《末代皇帝》是贝托鲁奇荧幕生涯中最为光辉荣耀的一刻,那么他是如何走上巅峰,又如何陷入舆论,最后又如何走向新的开始呢?

《革命前夕》/ Before the Revolution (1962)

“贝托鲁奇式”电影的开端

《革命前夕》的剧照

图片来源:imdb.com

《革命前夕》是贝托鲁奇首次在人性探讨以外加进政治意识的作品。


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段的知识青年如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豫感。他想和人谈革命,谈感情,但当他爱上他的姨母,却为这种感情觉得内疚和痛苦不安。终于他斗不过现实,和一个自己不大喜欢的少女结婚。一举成名经典名作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


贝托鲁奇试图通过描绘男主角的遭遇和心理(不安、恋母和反叛),来隐喻和透析整个中产阶级在革命之前蕴藏着心理危机,表达出贝托鲁奇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恶(贝托鲁奇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少年的萌动和迷茫,加之弥漫的情欲,成为贝托鲁奇后来大部分作品的风格基调

《巴黎最后的探戈》/ Last Tango in Paris(1973)

荣耀与谴责并存

《巴黎最后的探戈》的剧照

Photo by United Artists

《巴黎最后的探戈》可以说是贝托鲁尼所有作品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争议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名刚刚丧妻的中年美国男子在巴黎找房子,于空屋遇见了一名法国少女,二人不通姓名便在屋中连续三天干柴烈火般地厮守在一块,后来男子对少女动了真心,反而被少女开枪打死。


影片一经问世就引起轰动,有人赞扬他突破了情色作品的边界,也有人指责他仇视女性,称影片过于色情。后来,意大利法院以诲淫诲盗罪名,判处贝托鲁奇和主演马龙·白兰度等几位主创几个月缓刑,剥夺了贝托鲁奇的政治权利五年,母片也被勒令销毁。


不同于以往的电影作品,这次他避开了政治理想和内心的愧疚,转而把视线投向了刚刚拉开帷幕的性革命。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性’是唯一看起来依旧真实的东西,是‘一种新的语言’。”

《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

一个意大利人镜头中的紫禁城

《末代皇帝》拍摄的现场

Photo by Neal Ulevich/Associated Press

《末代皇帝》被认为是贝托鲁奇创作生涯的顶点,它的伟大在于重新定义了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世界。


影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关于《末代皇帝》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唯一一部进入紫禁城拍摄的电影”、“入围并摘夺1988年奥斯卡8项大奖”这些标签外,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向西方世界揭开了中国东方的神秘面纱,也向国人展示了一个意大利人眼中的紫禁城和东方文化。为了了解更真实的溥仪,贝托鲁奇特意聘请溥仪的弟弟溥杰和帮助溥仪完成自传的李文达为本片顾问在贝托鲁奇眼中,溥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把他的故事看作一个结合历史、政治、道德的寓言所以溥仪被塑造为理想电影观众心目中的寓言式人物。



2018年,贝托鲁尼写给北京电影节邀请方的回信

(图片来源:微信公号“幕味儿”)

贝托鲁奇在拍摄《末代皇帝》时期俯瞰整个紫禁城

Photo by Artisan Entertainment - © 1998 Columbia Pictures



纵观贝托鲁尼的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始终游走在危险以及禁忌的边缘,在这背后是贝托鲁尼对于当下时代的不安与思考,他由此所创作的作品同时也影响着一代电影人与影迷。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