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E老师:阻碍中国学生拿高分的,不仅仅是英语水平

英伦圈 2018-12-14 08:42:24
  • 0
  • 7268
  • 0
  • 0
  • 0

9月到现在,不论是来到英国读硕士还是本科的小伙伴,圈哥相信你们已经对英国的教育系统有了基本的了解,也相信你们遇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学习上的困难和疑惑



贴心如圈哥,帮你们打入了高校内部,邀请到在LSE教书研究的Dr. M做了一次访谈。


帮大家梳理了中西学习方法的不同,并提出了针对中国学生学习方法的建议,还谈到了高校系统下的成见和歧视问题,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正在纠结学业和论文的你有所帮助~



 

这是Dr. M 在LSE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的第十个年头。


作为这个系唯一的来自中国背景的老师,她在谈话中也有着对这所学校,对留学,对西方精英文化的批判态度——但是能留在英国媒体研究排名第一的学校任教做研究,她也不可避免地是西方教育系统中精英分子之一。


图:LSE Blogs


在南京大学的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她全奖去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拿到了大众传媒的博士学位。


在中英美三种不同学术体系的浸润下,Dr. M对所谓"中西教育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区别或许有着更加明晰的理解;作为媒体的研究者,对歧视和成见在国外大学中的存在和“运作”或许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下为圈哥和她的对话实录:



【中国学生的“占领”】

 

Q:大数据来看,中国学生来英国读书的数量是越来越多,您个人有这个感受吗?


图:中国政府网


M:我觉得从我到这,中国学生就是比例比较大的。我到没有觉得是连年上升这种感觉。


可能这两年确实有这个趋势吧。不过,从我们学院最大项目的项目主管的反馈来看,中国学生的比例确实是有上升的。


注:从LSE官网给出的数据来看,中国学生的比例基本持平在14%左右,依然是贡献LSE高昂学费的最大主力军。


图:LSE Blogs


Q:跟申请数量肯定有关系吧?


M:对,中国学生申请的多,跟其他国际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很大比例是一念完本科就开始申请,申请得早。


像LSE这种滚动录取的,在没招满的时候申请,机会可能够就大一些。



Q:除了一毕业就申请,还有其他优势吗?


M: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吧。我每年会听到有一些工作很多年回来念书的。他们有的会说,这种状态的转换会比较困难。尤其在LSE一年的课业还是比较重的,所以他们可能会觉得不太适应。


但是这些学生的成熟度比较高。他们也比较明确为什么要来学这个学位,想从这个学位中得到什么,对将来自己的职业的发展会有什么帮助。目标,期望值这些都清楚些。


图:LSE


如果他工作了还觉得需要花这么大的代价来读,尤其是在现在这种全球经济工作市场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他会决心再回来念这这么一个学位。那他应该是经过比较成熟的考虑的。


中国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的话一直是学生的状态,不会说生活上有什么不适应。但是中国学生有很多可能不是自己想来读的,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念,要从这个学位中得到什么。


可能只是说顺理成章,或者说是家里的期待。自己没想好本科毕业之后要干什么,那就觉得接着念。



【怎么就拿不到高分?】

 

Q:您刚才说到很多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是本科念完直接来这边读硕士的——


M:我感觉是这样,中国学生的年龄普遍确实普遍要小一些。



Q:嗯,虽然一直是保持着这样一种学生的状态,但似乎在学术方面的表现,尤其可能在社科类,中国学生似乎并不是十分出色,您觉得除了语言上的障碍,还有什么样的原因呢?


M:这个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吧。


首先我作为老师,从学校这一方面看,LSE作为一个这样国际化的高校,而且总是打国际化的牌——她其实是有做的不足的地方的。


图:LSE


这么多来自不同教育体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其实没有提供足够的支持。你把这些学生招进来,还收那么高的学费,这其实是有一个隐性的承诺的


起码是要提供给他们80%这些学生所期望的东西的,要对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所需要的支持有一个了解。那像我们这样200多的硕士大课,你给学每个学生的注意力是否足够呢?


但另一方面,中国学生——语言是一方面,但是我也能注意到,跟我刚来LSE的时候相比,中国学生的英文是越来越好了


这一届中国学生和当时我们那个年代去美国留学那一批相比英文也是更好的,毕竟学英文的环境不一样了嘛。所以,语言是一个方面。


但是在LSE,中国学生并非是唯一一个英语非母语的的群体,我觉得这个跟知识的成熟度,跟中国学生习惯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有关,这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


图:british council


最大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写作,这也牵扯到语言,但是很多我们强调的逻辑,argument的重点确实是和中文的写作方式不一样的。


另外一个就是上课,Lecture你可以只在下面听,但是很多中国学生会跑过来问我siminar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上课也会注意到,中国学生确实不爱说话——这当然跟口语的自信也有关系,但是again,中国学生不是唯一英语非母语的群体。


图:Kingston University


我觉得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适应西方这种学术讨论的方式。


中国学生习惯的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或者是老师说,我听,把要点记下来,考试的时候把这些要点写出来还给老师。


但是西方教育系统下的社科类的学习,他是非常强调这种对话式的学习方式。你要不断地对别人的argument做出一个评价。你想要做出评价的话,就要知道要怎么样能把这个argument一步一步地拆解出来:他这么说,背后的预设是什么,是在跟谁进行对话?


图:UCL


任何的学术讨论都不是在真空中自说自话,他肯定是在加入某一场讨论,只不过他有时候不一定把他那个对话的对象说的很清楚。他在写学术文章的时候,是假设读者知道他在加入到哪一场学术讨论中的。




Seminar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你去seminar的时候,没有人指望你把reading全部看懂然后去deliver一个outcome,它是给你机会让你参与到思考过程的一个平台。


所以我觉得中国学生对这种通过对话、质疑、追问来澄清自己的想法的这么一种学习方式不适应。


图:University of Cambridge


Q:您觉得学校具体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足呢?


M:就从LSE本身的教师构成来说——你可以说他很多元,但是其实还是一个非常“白”的机构


我觉得你要想给各个背景、各个族裔的学生提供支持的话,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也应该尽量的多元化,否则也很难有比较同情的理解(sympathy)。


图:LSE Blog 


其实你想想也知道,对于中国学生,或者其他非西方非发达国家来的学生来说,刚来到LSE是一个让你觉得无所适从甚至有些让人生畏的一个过程(overwhelming and intimidating)。


就比如seminar,如果你发现有的学生不怎么说话,你作为老师,是否需要发出一种明示或暗示的邀请,让学生加入到对话当中来呢?


他越沉默,就觉得好像也没人听我说话,也没人有兴趣听我说话,恶性循环下来对他整个的学习状态肯定是有影响的。


 图: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Q:那您觉得中国学生的哪些思维方式或者学习习惯可以成为一个优势呢?


M:中国学生的学习态度还是很好的,能把学习这件事情当回事。


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如果中国学生能对中西教育体制两个方向的反差、对自己的不适应、放下成见,做一个反思和思考的话,其实是你智识上进步的一个机会,你可以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同一个问题。


图:bath.ac.uk 


Q:您在Office hour遇见的中国学生最常见的困扰是什么?


M:就是我刚才说的吧,一个是seminar说不上话,reading读不完,不知道怎么在文章中组织自己的论点


中文写作,尤其在社科方面很多是一种平行式的论述方式,比较散。


但是如果你把这种方式搬运到英文文章里的话就会显得这篇文章比较散,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图: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一段到一段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关系,感觉我把这几个段落调一下好像也没区别。也不是说中文写作里面逻辑不重要,但是在这边逻辑是更加强调的。我讲完这件事必须要讲这件事,这个段落是必须放在这的。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歧视?成见?当然有】


Q:您刚才说到LSE本身可能是一个很“白”的机构,您觉得在这种环境下您觉得有没有针对中国学生隐形或者显性的歧视呢?


M:有啊,我觉得歧视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显性还是隐形的。有时候恰恰隐藏在LSE这种精英高校的话语体系中,我称之为“discourse of excellence" —— 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你不够优秀


另一方面,还有成见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媒体,好像天天在批判媒体如何强化我们的成见。


但是成见依然有,也在依然影响着我们。


图:St. John's College


比如我们上课谈到言论自由这个问题,中国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觉得好像自己是受到指责了。


当然老师也会说这不是针对谁,但是你身在国外,很难不把你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带到这来。我想反驳,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反驳。


成见这种东西很简单,不需要你对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有任何了解,但是要解构这个成见需要更多的解释。中国学生一方面可能智识没有达到,或者确实没有遇见过这种情况,也是不愿开口的一个原因吧。


图:IEC Abroad


Q:成见确实很方便,可以直接用几个词定义来自同样文化背景的一群人,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框架里。


M:嗯,而且成见这种东西往往是伴随着优越感的:我们国家是民主的,我们国家没有审查制度。



Q:LSE的老师也会被成见所影响吗?


M:会,但是程度不同。刚才说成见和优越感相伴而生,如果老师对他自己国家这种自由民主的理念有一个批判的话,可能影响的程度会小一些。



Q:您在和其他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有交流过对中国学生的“成见”吗?能给我几个词吗?


M:嗯...安静,比较被动,不是很喜欢提问和质疑权威。


图:Imperial College London

 

看完了这些问答,你是不是get到了一些东西?希望能对正在奋战Final的小伙伴有些帮助。



圈哥也借海王召集锦鲤,祝大家可以顺利地搞定论文和英国的学习生活~


(英伦圈原创,编辑:Ava,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