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去世后,我的生活再也没有目标"...英国青少年犯罪率激增破记录, 疫情封锁成诱因!

英伦圈 2022-01-17 14:05:55
  • 0
  • 3751
  • 0
  • 0
  • 0

来自疫情病毒的白色恐怖已在全球持续发酵两年有余。

在多数英国市民为了避免感染减少外出活动,选择在家中线上学习,办公的时间里,血腥暴力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放缓脚步。

它们似乎正以某种更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滋生蔓延……

(图:DEATH SENTENCE #2-6 by G-Man, Titan Comics)



英国地区最新犯罪率排名


首先让我们跟随圈哥来看看2021年英国最新犯罪率地区排行。 

据《太阳报》对英国政府数据的最新分析显示,英格兰及威尔士地区依旧是犯罪受害者人数最多的区域。(没有直接涉及受害者的毒品犯罪和持有武器等犯罪不包括在统计数据中)

根据以每1000人为单位的犯罪率数据显示,克利夫兰仍位居英国不安全地区名单之首,更因其暴力犯罪率和刑事损失率持续居高,被媒体称之为——英国犯罪之都。

截至2021年6月,根据克利夫兰警方的相关记录,每 1000 人中便有114.9 起犯罪案件发生。这一数字是英国犯罪率最低区域北约克郡的两倍之多。

更坏消息称,根据英国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在 2021年4 月至 6 月期间完成调查的案件中,只有8.3% 构成了指控或传唤。而在此期间大约有 16539 起案件发生,但其中只有1376 起在调查后得以采取进一步行动。

(图:太阳报)

据数据还显示,西约克郡是英国暴力犯罪受害者最多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曾经为震惊英国社会,备受舆论谴责的Star暴力事件发源地——2020年9月,蹒跚学步的Star Hobson 被她母亲的情人在布拉德福德的家中殴打致死,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当时仅仅是个刚满16个月的婴儿。

就暴力犯罪率地区的名单而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距离伦敦最近的肯特郡也出现在前十名的榜单之上;而女警官朱莉·詹姆斯被刺身亡的地点也正是这里。

据报道分析称,伦敦虽然没有进入犯罪率前十名地区的名单之中,却排在了第11位;并且更加令人忧心的是,伦敦地区青少年刺伤人数明显激增。

截止2021年年底,已有30名年轻人在伦敦街道身亡,这也是四年来青少年相关暴力案件死亡人数最高的记录。

并且不久前的伦敦现役警官Wayne对Sarah Everard实施的强奸谋杀案也让暴力犯罪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在这个城市蒙上了沉重的色彩。

(图:太阳报)

细观伦敦青少年犯罪率相关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凶杀案似乎已成为首都伦敦新闻中无法避免谈及的话题。

BBC内政记者Tom Symonds在报道分析指出,伦敦警方今年在伦敦展开了 122 起谋杀案调查,其中 79 起是刺杀案。 

暴力犯罪率总体上虽有所下降,但在伦敦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中却有增长趋势;2021年也是伦敦青少年杀人事件最严重的一年。

12月30日,一名16岁男孩在伦敦西部被刺身亡,这使该年度伦敦青少年凶杀案件总数达到30起,超过了2008年29起的峰值。

据BBC相关报道,2021年英国首都伦敦发生的 30 起青少年凶杀案中,其中 27 起是刺伤,2 起是枪击案,1 起涉嫌纵火袭击。这期间还有40余名青少年被指控谋杀罪。

(图:太阳报)

帮派年轻人的街头暴力——利刃下的伦敦


2022年跨年前夕,天空新闻上的一则访谈引起了圈哥的注意。

天空新闻记者Sarah O'Connell以一个社会目击者的身份将我们带到了与一位伦敦帮派成员的“谈话现场”。

一系列有关伦敦街头暴力事件的动机,内幕,以及这些施暴者的心理活动,和媒体引导下所不为人察觉的弊端一一在我们面前展现,无不引人思考。

(图:天空新闻)

记者Sarah的受访者马克从15岁起便“混在街上”,如今28岁,算得上是一个“年长”的帮派成员——这表示他在伦敦帮派中是具有一定资历的。

马克认为“混在街上”并不意味着无家可归, 它更多的意味着自己是黑社会帮派中的一员;他们通过贩卖毒品、海洛因、大麻和他能发现的任何其他手段来赚取钱财。

而暴力和来自暴力的威胁则是他日常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图:天空新闻)

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现在帮派的街头生活与过去有何不同。

马克坚定了当地回应:“百分之百变得更暴力了。”

“现在哪怕是孩子,入门帮派的要求是必须带着一把刀,这可不仅仅是刀的问题。大家都在使用残暴的武器,好像《权力的游戏》里面的场景一般...”

马克15岁时第一次因持刀犯罪而失去朋友,当记者问他从那以后失去过多少朋友时,他停下来开始数他的手指:“亲密的朋友大约四个。熟人的话两位数,我都数不清有多少自己认识的人被刺杀了。这里面有和我一起踢球的、一起去青年俱乐部的,每年至少有1个人会被刺杀吧”。

当聊到失去朋友,马克似乎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不是漠不关心,只是这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寻常部分。


“当我参加朋友的葬礼时,我会想自己可能得更小心一点”;身边朋友的离世会给我一些提醒,现在我不会毫无顾忌在敌人携带武器时与他们发生争执”。


(西米德兰兹郡 PCSO 罗布·卡佩拉 (Rob Capella) 举了两个“僵尸刀”的例子,图:天空新闻)

社交媒体的作用:

暴力被震慑还是被推动?


马克认为对于他们这些街头帮派成员而言,失去朋友而造成的心理创伤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另一个年轻人会在街上流血而死。

马克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手机上的视频:一个男孩被刺伤,在冰冷的人行横道上挣扎着呼唤母亲,鲜血从伤口喷涌而出,男孩的脸上全是恐惧。

马克表示,人们将暴力事件中儿童和青少年死亡时的镜头在诸如Snapchat、推特等社交平台上传播,“受害者的惨状并没有对犯罪者和施暴者起到威慑作用,反而可能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举起刀子”


马克认为,除了社交软件带来的一些隐私问题之外,年轻人更容易在广泛传播的视频信息中“受到挑衅”。

“当我15岁时,即使有暴力也很快会被遗忘,现在有互联网事情完全就变了,互联网有记忆;有很多视频图片会记录你被殴打的过程;全世界的每个人可能都看过你出丑;这也会让很多人选择用暴力来回击。”

“人类不喜欢尴尬。一旦他们因为尴尬而感到被排斥,他们几乎会做任何事情来挽回尊严。特别是当你过着某种刀尖上舔血类型的生活时,却因此而被看扁,你尝试回归原本生活轨迹的路可能会变得更加暴力”。

(图:天空新闻)

马克也表示,疫情期间英国的封锁也无意中加剧了2021年暴力事件数量的攀升;封锁之后很多年轻人之间的争执无法在学校、派对、足球场等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就转变成了暴力行为。


疫情期间帮派策略的转变:

涉黑受害者年轻化


天空新闻的另一则独家新闻报告中显示,英国涉黑帮派越来越多地以当地弱势年轻人为发展目标,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培养封锁期间被困在家的青少年。


该报告强调了典型受害者形象的不断变化——家庭更富裕、年纪更小、女性更多。

马克告诉记者,自己加入帮派的原因非常复杂,“在某些地区,你的同学家人甚至邻居路人可能都和帮派有点关系,你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

也有很多青少年选择加入帮派获取“归属感”。有些孩子在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人的关心和爱护,也有人是为了挣钱;帮派中许多年轻成员的收入比他们的父母多得多。

(图:卫报)

马克本人的故事也是令人唏嘘。

虽然出生在一个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马克的母亲是一名护士,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

可好景不长,马克15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过去的马克会把学校里所有的事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与妈妈分享;但是失去母亲之后,“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我的生活也没有目标”。

于是马克加入了帮派,开始混迹街头。

19岁那年,祖母也去世了,彻底无家可归的马克在夜班车上睡觉,靠卖毒品来维持生活。

图:BBC)

也曾有过记者来试图帮助马克,把马克推荐给一些提供帮助的住房慈善机构,但是机构的工作人员会问:“他是罪犯吗?”

市议会也表示,马克并不在“弱势群体”的人群范围中;并且市议会提供的宿舍里还有马克敌对帮派的成员。

他们给了他有上限的住房福利,所以他在伦敦买不起房。每一个房东都会告诉他“没有DSS”(这是现已解散的社会保障部,该术语广泛用于描述英国领取住房福利基金来支付租金的租户。)

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刚刚失去母亲、祖母和他原本的家,他努力寻找真正的帮助,却不得不更深入地陷入帮派之中。

(Photo by Atharva Tulsi on Unsplash)

暴力的解读与社会反思


暴力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之一;从语言暴力到战争暴力,即使在文明化进程已具规模的今天仍然无法被根绝。

暴力者倾向以武力来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施暴者,他们许多人尚未形成健全而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更容易受到成长环境、人生经历、朋党游说的影响。

儿童早期出现的行为问题,譬如说在家庭中遭遇严厉的体罚和虐待、父母疏于引导、目睹家庭暴力、结交损友等人际关系因素,容易在进入青春期时发展成为暴力倾向,甚至会延续到成年之后。

一个人如果处于以暴力解决问题的生长环境中,同时接触到酒精、毒品和武器等容易破坏个人意志的事物,也很容易倾向以暴力解决矛盾。

近有部分观点指出,儿童及青少年受到虚拟电影及游戏的影响会产生思维条件反射,从而从初级的情绪化演变成暴力攻击行为。

而暴力行为发生之后并未得到正确的指正及引导,反而让他们有获得人际关系的优势感受——施暴力让受害者感到害怕、退让、敬畏。在暴力中获得优越感的成就强化了肇事者暴力倾向的持续升级。

暴力倾向往往被认为是情商低的表现,但研究证明两者并无直接关系。

暴力倾向的人不一定因为冲动才使用暴力,只是更常使用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喜欢用暴力作为舒缓压力的方式。

(Cartoons often have scenes of physical or verbal violence,图:Chris Beckett/Flickr)

就时代下的青少年暴力而言,就像文中马克提到的媒体社交平台暴力的影响在近些年来已经趋向白热化。

随着21世纪科技化时代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更,孩子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也不再仅仅依赖于学校和家庭,新型科技设备,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和iPad通过互联网向新生代年轻人传播着各式各样的世界文化与动态。

传媒暴力的泛滥和不恰当的引导给青少年犯罪构建了的意想不到的温床。青少年这一群体处在一个敏感的年龄时期,辨别是非能力有限,在传媒暴力的滋扰下,往往把看到的暴力刺激转化为自己的意识,从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不自觉地被错误的意识支配行为,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青少年作为社会运行系统中发展可塑性最强,甄辨能力最弱,感受能力最敏锐,自控力最缺乏的一个群体,在接收传播媒介传递信息过程中,并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和审视能力,属于弱势地位。

因此,大众媒介中的暴力信息也不可避免的介入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并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

在社交传媒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个性的形成,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感知以及意识因素为主要原因。家庭,学校,社会文化因素为客观原因。

(图:维基百科)

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全球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其他正向局面,但却可以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建设出发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

在这里圈哥要提到的是有关中西方结合的正确引导,在给予青少年自由与包容的同时培养年轻人敢于说向不公说“不”的人生态度是西方文化给予我们的重要力量,于此同时结合东方儒雅坚韧的处事哲学施予教育引导可能正是在当下社会解决年轻人暴力问题衍生所需要的合理途径。

值此新年之际,身在全球各地的我们祈愿世界的未来在多样文化的交织中越来越好;愿新的一年安康繁荣,也愿地球的每寸土地上都洒满阳光。

(英伦圈原创,作者:汪小迪&桃桃,参考来源:天空新闻、BBC、卫报、太阳报、英国警察局、维基百科等;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