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姑娘”,你不会被忘记

想法 2017-10-08 00:39:15
  • 0
  • 7911
  • 0
  • 0
  • 0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外孙女,让·吕克·戈达尔的前妻、曾经的缪斯,作家与演员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昨日(2017年10月5日)因癌症去世,享年70岁。


尽管没有对年少时光的感伤与留恋,但是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形象最后出现在大银幕上却依然表现的是其20岁的青春韶华。


今年9月13日刚于法国上映的《敬畏》,斯塔西·马汀(曾在《女性瘾者》第一部和第二部中饰演年轻的乔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1968年五月风暴时期的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的前妻、曾经的缪斯

▲ 左:路易·加瑞尔饰演让·吕克·戈达尔


该片由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奥斯卡最佳影片《艺术家》导演)执导,根据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作品《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以及《一年后(Un an après)》改编(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出版)。


这部影片虽然也描述了让·吕克·戈达尔和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当年的感情如何一步步被摧毁,但是更聚焦于前者,并且没有呈现原书的重点部分,即其中细腻复杂的感情变化,爱情是如何将一位年轻女性从环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及其后她如何从业已沦陷为禁锢的爱情中将自我救赎。

▲ 红棕色的头发、苍白的面孔、浑圆有神的眼睛和略带腼腆的神态,却拥有着绝对反叛的坚强内在。

 

她有许多作品讲述了自己或周围人的经历。从她的父母开始,(《Mon enfant de Berlin》,2009年出版):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母亲克莱尔·莫里亚克,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女儿,曾为红十字协会工作,帮助流亡失所的人们,而俄罗斯王储后代伊万·维亚泽姆斯基也是那里的官员,两人就是这样在柏林相遇的。

▲ 克莱尔·莫里亚克与伊万·维亚泽姆斯基的婚礼


1947年5月14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在柏林出生。由于父亲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她和弟弟皮埃尔(插画家Wiaz)的童年辗转了许多城市,特别是日内瓦和加拉加斯。


1962年,他们回到法国,不久后,伊万·维亚泽姆斯基逝世。于是,安妮和弟弟跟着母亲搬入了外祖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居所。由此,她和外祖父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经常讨论“文学、善、恶”等话题,除了宗教话题,因为安妮后来放弃了宗教信仰。

▲ 法国文学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主要作品有诗集《握手》、小说《爱的荒漠》等。



1965年,安妮正式接触电影艺术。曾在罗伯特·布列松执导的《贞德审判案(Procès de Jeanne d'Arc)》中饰演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佛萝兰丝•德莱罗向导演介绍了安妮,青涩的演技却独具特色吸引了布列松,随后她在其电影《驴子巴特萨》中出演。


拍摄过程中,安妮遇到了将会对她产生巨大影响的让·吕克·戈达尔,法国新浪潮的领军人物。

▲ 1967年,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与让·吕克·戈达尔在威尼斯丽都餐厅。


继安娜·卡里娜之后,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成为戈达尔的新缪斯,二人在1967年7月结婚。1968年,在五月风暴的漩涡中,戈达尔的电影创作也开始了政治色彩浓厚的转折。在戈达尔的镜头中,安妮有时是追随毛泽东主义的哲学系学生(《中国姑娘 La Chinoise》,1967),有时是革命的代表(《一加一 Sympathy for the Devil》,1969),有时又是罢工的工人(《一切安好 Tout va bien》,1972)。

▲ 《中国姑娘》剪影


她也受到了当时许多激进的意大利导演的关注,比如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马可·费雷里,还有卡尔梅洛·贝内。

▲ 《定理》(导演: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在1966年的那个夏天,深深地被电影《男性,女性(Masculin Féminin)》吸引着的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第一次给戈达尔写了一封信。与其说他深深迷恋那部电影,不如说她已经爱上了电影背后的那个男人。 自从他的挚爱、缪斯,安娜·卡里娜离开他之后,戈达尔一直保持着单身。收到了那封来自安妮的信之后,他穿越了大半个法国去寻找她,那时候的她正在享受法国七月的盛夏,在阿维尼翁一个十九世纪的城堡中和朋友度假。


那一年的她不到19岁,而他,35岁。这两个有着15岁年龄差的人在第一眼相见之后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对方。在一个两人相会的书店,他给她弹,莫扎特的四重奏,送给她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他称赞她不同于同年龄其他女子,反而更加沉稳,有深度。在第一次一起过夜之后,戈达尔对安妮说,你不再是我的情人了,我要让你做我的妻子。她从这个神秘而幼稚的男人身上了解到了两三件事:他是温柔的,有占有欲的而且爱嫉妒的。激情过后,他有时还喜欢哼国际歌。

 

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对哲学的追求使得这对在当时很超前的夫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当时主流资本主义价值观做出斗争。但是那时候安妮还不满21岁,是个未成年人。以至于她的母亲,顾虑于戈达尔的年龄和坏名声,要求安妮在午夜之前必须回家。为了让二人分手,安妮的外祖父甚至写匿名信来给二人泼脏水,希望他们在舆论的压力之下分道扬镳。由于二人的坚持,事件逐步平息。

 

那个戴眼镜的电影人最后终于冲破层层阻碍,娶了安妮为妻。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特别的仪式,二人在一个破旧的市政府中举办了婚礼。两人的爱情就像是一本小说,描述了一个迷人的男人和一个年轻的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他描绘出了那个最美好的时代。同时,紧接着,是1968年五月的到来。

 

对于戈达尔来说,他对毛泽东语录有着狂热的痴迷,以至于他的电影《中国姑娘》都变成一部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长篇大论。而当中的女主角安妮承认,除了知道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表演之中以外,对其他事情也是一无所知。安妮对戈达尔日渐疯狂的政治倾向感到害怕,他经常邀请一些毛泽东理论的支持者到家里来高谈阔论,甚至在家里过夜。从而引发了二人之间的无数次争吵。


五月十日,戈达尔只身前往戛纳电影节,他的妻子安妮并没有随他一起,而是决定去好友住所度假,她回来的时候带着美黑的皮肤,但是这一点激怒了戈达尔,他不敢相信在国家如此动乱之际,怎么可能有人会有心情到沙滩晒日光浴。


二人之间的爱情并没有因为这一次度假风波而走到尽头,而是因为此后大导演出于嫉妒的自杀未遂中慢慢消磨殆尽。在此之后,尽管在电影上还有合作,但是二人已经渐行渐远。几年之后两人彻底分开,和平分手。这段爱情故事也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一段耐人寻味的谈资。




80年代中期,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出演了一些舞台剧以及电视剧,并逐渐淡出大银幕,转向纪录片创作等幕后工作。同时,她开始进行写作,作为法国著名爱情小说家女作家科莱特的忠实读者,安妮最开始创作的几部作品也是源自她年少时的经历。1993年,她的小说《犬(Canines)》,获得了法国高中生龚古尔文学奖( le prix Goncourt des lycéens,有别于龚古尔文学奖,评委虽为高中生,但独具影响力,声誉越来越盛,因为其从另一种角度反映了法国当代年轻人对文学的认识);1998年出版的《一小撮人(Une poignée de gens )》,讲述了其家族的俄罗斯血统,荣获法兰西学院奖。


终其一生,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从未结束对自由的观察、表达及实践。与作品中的描述不同,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加入了自身的经历并不是为了缅怀过去,而是一直寻求再现当时的情感与体会,是自我生活的重塑而不是遗憾的表达。描写与戈达尔之间的情感纠葛、沉浸于60年代的动荡骚乱的两部作品《勤学的一年》和《一年后》也秉持了这一基调。


目前,电影《敬畏》依然活跃在法国各院线,感兴趣的筒子不妨周末就走入电影院,重返“红色”的1968年……


????  参考Le Monde & ELLE

/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论 (0)

请 登录 后参与评论
最少输入10个字